偶作二首之一配资平台配资
刘禹锡
万卷堆床书,学者识其真。万里长江水,征夫渡要津。
养生非但药,悟佛不因人。燕石何须辨,逢时即至珍。
山路偶兴
白居易
筋力未全衰,仆马不至弱。又多山水趣,心赏非寂寞。
扪萝上烟岭,蹋石穿云壑。谷鸟晚仍啼,洞花秋不落。
提笼复携榼,遇胜时停泊。泉憩茶数瓯,岚行酒一酌。
独吟还独啸,此兴殊未恶。假使在城时,终年有何乐。
刘禹锡的《偶作二首之一》与白居易的《山路偶兴》在意境营造与人生哲学上呈现出鲜明的对比,前者以哲思入诗,后者以景悟道,共同勾勒出中唐文人面对人生的两种精神向度。刘禹锡的诗开头提到“万卷堆床书,学者识其真”,这里可能是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,真正的学者能识别真理。接下来“万里长江水,征夫渡要津”可能比喻人生就像长江,需要渡过重要的关口。然后“养生非但药,悟佛不因人”说明养生不只是药物,悟佛也不依赖他人,强调内在修养。“燕石何须辨,逢时即至珍”可能指平凡的东西在适当的时候也会成为珍宝,暗示时机的重要性。
展开剩余76%白居易的《山路偶兴》则描绘了山行的乐趣,虽然年纪大了但筋力未衰,仆马也不弱,还有山水之趣。接着详细描述了登山的过程,如扪萝、踏石,以及所见所闻,如谷鸟、洞花。最后提到提笼携榼,遇到美景就停泊,喝茶饮酒,独吟独啸,觉得这样的乐趣远胜城里终年的无聊。
一、意境对比:哲理空间与自然图景
刘禹锡:抽象哲思的意象建构,刘禹锡的诗以"万卷书""长江水"等宏大意象开篇,构建了一个充满理性思辨的哲学空间。"万卷堆床书"与"万里长江水"形成对仗,将知识的积累与人生的跋涉并置,暗喻学者需在书海中识得真理,征夫需在长河中渡过要津。这种意象的选择突破了具体场景的局限,转向对生命本质的抽象概括。"燕石何须辨,逢时即至珍"一句更以典故入诗,燕石本为平凡之物,却因逢时而成珍宝,暗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与时机的重要性。全诗通过书、水、药、佛等符号的并置,形成了一个多维度的意象网络,引导读者在理性思考中领悟人生真谛。 白居易:具象山水的动态画卷,白居易的诗则以"扪萝上烟岭,蹋石穿云壑"等细腻描写,构建了一幅动态的山水行旅图。诗人通过"扪萝""蹋石""提笼携榼"等动作的连续呈现,将山行过程转化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仪式。诗中"谷鸟晚仍啼,洞花秋不落"等句,以自然现象的恒常性反衬人生的短暂,而"泉憩茶数瓯,岚行酒一酌"则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,将山水之乐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体验。这种意境营造突破了传统山水诗的静态描写,形成了一种"行进中的诗意"。二、人生哲学:入世思辨与出世逍遥
刘禹锡:在理性中把握生命主动权 刘禹锡的诗渗透着对人生的主动掌控意识。"养生非但药,悟佛不因人"一句,否定了对外在依赖的被动性,强调内在修养的自主性。这种思想与其"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"的积极心态一脉相承,体现出永贞革新派在政治挫折中保持的精神锋芒。 "逢时即至珍"的表述更彰显出对机遇的敏锐把握,诗人将燕石的平凡与珍贵系于"时",暗示真正的价值实现需要顺应天时。这种人生哲学既包含对现实的清醒认知,也蕴含着对未来的乐观期待。 白居易:在自然中实现生命超越 白居易的诗则展现出对现实尘世的疏离与对自然山水的沉浸。"假使在城时,终年有何乐"的对比,直接点明了城市生活与山居生活的价值判断。诗人通过"独吟还独啸"的个体体验,将山水之乐升华为一种精神自足的状态。 这种逍遥姿态与其"中隐"思想相契合,既非完全隐逸,也非彻底入世,而是在山水游赏中达到"心赏非寂寞"的境界。诗中"筋力未全衰"的自我肯定,更暗含对衰老的积极超越,展现出中唐文人特有的生命智慧。三、精彩之处:思辨深度与诗画交融
刘禹锡:哲理诗的意象创新 刘禹锡的诗在哲理表达上突破了传统说理诗的生硬模式,通过"书-水-药-佛"的意象群构建出多层次的象征体系。尤其是"燕石"典故的化用,将《鹖冠子》中"燕石掩玉"的典故转化为对时机价值的肯定,这种创新性的意象转化显示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功底与哲思能力。 白居易:山水诗的动态美学 白居易的诗在山水描写上开创了新的美学范式,通过"上烟岭-穿云壑-停泊-泉憩-岚行"的行进路线,将空间移动转化为时间流程,形成了一种"游观"的诗学结构。诗中"谷鸟晚仍啼"与"洞花秋不落"的对比,更以自然现象的恒常性反衬人生的短暂,在动静之间达成哲学思考与审美体验的统一。结语:两种人生姿态的诗学见证,刘禹锡与白居易的这两首诗,恰似中唐文人精神世界的两面镜子:前者以理性思辨构建生命哲学,后者以山水游赏实现精神超越。刘禹锡在"逢时即至珍"中保持着对现实的积极介入,白居易则在"心赏非寂寞"中达成对尘世的优雅疏离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个体诗人的人生选择,更折射出中唐社会文化转型期配资平台配资,士人阶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精神调试与价值重构。
发布于:河南省鼎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